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们都爱练咏春?
几个月以前,#
#
## 我有幸和阿里巴巴、##
#百度、##
#乐视以及宅急送的前任及现任人力资源高管一起去了趟福州,##
## 向郑祖杰先生请教咏春拳的基本要领。
在学习了两天外功拳法,#
#
## 研习了拳法所蕴含的哲学理念后,##
## 我们发现,##
## 咏春拳的武学思想可以被纳入到我们现有的课程培训体系中。我们相信,##
## 这些思想将有力的帮助商业领袖和他的团队成员更好的驾驭个人生活,##
## 实现职业理想,##
## 提高自己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商业环境时做必需的适应能力。
最让我着迷的是咏春拳的核心拳理——中心线理论。对咏春拳的习练者来说,#
#
## 中心线,##
## 即为人体头顶百会至尾闾和地面的中垂线。咏春拳理论相信人体全身的核心能量都汇聚于此,##
## 因此这条线即是一切招式的焦点。无论进攻还是防守,##
## 习练者的每个动作都要围绕这条中线展开。技击的原则为:在守护我中心线的同时,##
## 我的拳力要集中打击对方的中心线部位。这样一来,##
## 我的每次进攻可以制造最大的攻击效果,##
## 而我的每次防守也能卸下对方猛烈的攻势。
也许是职业使然,#
#
## 刚刚接触中线理论,##
## 我就发现它与商界精英所追求的领袖气质、##
#企业文化等议题关系密切。咏春拳所着力强调的中心线概念与企业的核心理念,##
## 比如强大的价值观内驱力、##
#浓烈的身份认同感,##
## 以及明确的企业使命感等等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咏春拳类似,##
## 在商界也流传着“核心内驱力”的传说。无论是卓越的企业家、##
#成功的商业模式亦或是享誉全球的企业品牌,##
## 围绕“中心线”建构理想是所有伟大实践者通往伟大的不二秘方。
中线理论与黄金同心圆法则
民族学学者、#
#
#知名演说家西蒙·西内克(Simon Sinek)在他那篇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和他的代表作《从“为什么”开始》一书中都谈到了一个简洁有力的概念——“黄金同心圆”。
西内克发现,#
#
## “世界上所有伟大的、##
#鼓舞人心的个人和组织的思考方式、##
#行为方式以及交流方式都具有惊人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可以被形象化的比喻成由三个不同直径的同心圆所嵌套而成的图形,##
## 这便是“黄金同心圆”。
西内克给这三个同心圆各自赋予了象征意义。最小的,#
#
## 也是距离圆心最近的同心圆他称之为“为什么(why)”,##
## 即“目的”;中间一层同心圆是“怎么样(how)”,##
## 即方式;而最外层的则为“是什么(what)”,##
## 即“成果”。
黄金同心圆理论认为,#
#
## “目的”、##
#“方式”和“成果”是层级递推的关系。这其中,##
## “目的”居于核心地位,##
## “方式”是“目的”的外延,##
## “目的”和“方式”共同衍生出了 “成果”。在这一理论模型下,##
## 成功的商业领袖和商业模式都是核心能量由内向外自然推展出的必然产物,##
## 这与咏春拳武术家的技击原理可谓异曲同工。和拳理相似,##
## 只有当个人和企业把“为什么”,##
## 即使命感和价值观,##
## 置于思维理念和具体行动的核心时,##
## 他们才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 建立可靠的个人与商业信誉,##
## 最终实现强大而持久的品牌效应。
西内克以斯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为例,#
#
## 详细阐释了他的理论。他发现,##
## 尽管乔布斯也有不少缺点,##
## 但他具备异乎寻常的专注度和强烈的使命感,##
## 也正因为此,##
## 苹果公司才取得了今日的成就。乔布斯打破常规、##
#独立思考,##
## 他相信科技绝不仅仅是工具,##
## 更是人类思想的延展,##
## 是具象化的创造力。从他创立苹果之日起到他因病去职,##
## 苹果公司的职员、##
#客户、##
#股东无不被其魅力所折服。原因很简单:他们相信乔布斯所相信的理念,##
## 他们认同乔布斯所倡导的价值。换句话说,##
## 他们之所以信赖苹果和乔布斯,##
## 是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这家公司的“中心线”是什么。
而对个人来说,#
#
## 这种对价值观的恪守和对使命感的遵循就是吉米·罗霍(Jim Loehr)所讲的“精神能量”。这位作家和企业管理培训师在他的作品,##
## 《全情投入的力量》一书中指出,##
## 健康、##
#成功的人生离不开精神能量的浇灌。然而遗憾的是,##
## 人们往往会为日常生活中不断出现的一个个“要紧事”而疲于奔命,##
## 却忽略了精神能量之于个体生命而言重要而基础性的作用。
“一个简单却让人尴尬的现实是我们都在忙碌的寻找人生的意义,#
#
## (却忘记了,##
## 人生的意义不在诸事而在诸己)”,##
## 罗霍如是说。这与许多咏春拳习练者的感受很像,##
## 他们常在抱怨,##
## 说自己没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心线上,##
## 因为他们一直忙于格斗。但事实上,##
## 当你格斗时放弃了中心线,##
## 你所遭遇的只能是失败。
惨痛商业悲剧的核心原因:“中心线”缺失
但在我北京的工作圈和社交圈中,#
#
## 类似上文所述的本末倒置的情形十分常见。
很多企业家火急火燎的四处奔波,#
#
## 不断切换他们的商业主张,##
## 什么东西热门他们就去追什么;他们不关心如何创造真正的价值,##
## 他们只关心哪些东西能吸引到投资人。很多家长和孩子只关心如何通过考试,##
## 却不知道,##
## 唯有热情与好奇心才能真正让孩子提高技能、##
#获得知识。
很多管理者喜欢在人前摆出一副忙碌的样子,#
#
## 然后就不停的邀功请赏。但其实他们本该做的是提升自我,##
## 为团队付出并且真正去关心自家企业的生产状况。
历史上,#
#
## 因背离自己的“中心线”而最终酿成巨大商业悲剧的案例并不鲜见。曾经的能源巨头,##
## 美国安然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安然不关心自己作为能源企业的核心价值,##
## 他们盲目转型,##
## 向不熟悉的领域疯狂扩张;而当转型出现问题,##
## 亏损愈发严重时,##
## 安然选择的是用做假账来掩盖问题。他们使用按市场计价的做账方法,##
## 将预期利润计入公司财务报表,##
## 导致账面数字和实际现金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一方面公司股价扶摇直上,#
#
## 但一方面公司内部却病入膏肓;最终,##
## 当泡沫破裂,##
## 公司只能破产。2001年的这桩破产案成为了史上11大破产案之一,##
## 公司高管锒铛入狱,##
## 还连带当时五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四分五裂。
同样的,#
#
## 企业家自己放弃“中心线”而给企业带来麻烦的也不少,##
## 比如特拉维斯·卡拉尼克。作为Uber的创始人,##
## 卡拉尼克的傲慢无礼、##
#狂妄自大及缺乏诚信的行为,##
## 给公司带来了一连串公关危机。更糟的是,##
## 卡拉尼克的个人行事原则还毒害了Uber自身的企业文化。
现在的Uber让自家的司机怨声载道,#
#
## 而Uber自己又在与同行的竞争中落于下风。难怪上个月公司会做出罢免卡拉尼克CEO职务的决定。
而在中国,#
#
## 我认为背离自己“中心线”的典型企业莫过于乐视了。盲目的扩张政策使得公司忘记了自己当年崛起时的第一准则:向客户输出价值(在此有必要做下说明,##
## 我是乐视的前员工)。
“谦逊中心线”:通往尊严与成就的基石
从积极的一面看,#
#
## 那些依靠清晰的“中心线”而取得成就的个人和企业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难找。西蒙·西内克提到了苹果公司,##
## 不过我反而对苹果、##
#谷歌等那些时刻标榜着要“改变世界”的企业兴趣不大。
这倒不是因为我缺乏理想主义,#
#
## 仅仅是因为我比较现实。而现实就是绝大部分企业并没打算“改变世界”,##
## 他们也并没有大张旗鼓的在鼓吹某个错误的“中心线”,##
## 他们只是在做自己的事情而已。因此,##
## 对于他们而言,##
## 能起到示范作用的榜样也并不是谷歌、##
#苹果那样的公司,##
## 而是能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和专注的精神的个人和企业。
在2015到2016年期间,#
#
## 我曾在DHL-中国外运集团开班授课。我被那里所崇尚的严谨、##
#专注的企业气质所吸引。很快,##
## 我就发现了他们的成功秘诀:他们以“雇主之选”作为企业价值,##
## 他们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
## 依靠世界级的物流供应体系为客户提供稳定而高质量的服务,##
## 使后者能放心的将他们视为“可靠之选”,##
## 也使股东们能满意的将他们视为 “投资之选”。
他们不像如今的许多科技企业那样有着炫目的身姿,#
#
## 他们只是近乎执拗的坚守自己的企业价值并始终如一的坚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而现在,##
## 依靠多年的耕耘,##
## 他们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是中国境内最大的国际快递公司。去年,##
## 他们刚刚庆祝了自己的30周岁生日,##
## 这对于在中国经营的中外合资企业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傲人的成就。
而从人的角度看,#
#
## “谦虚而卓越”的最好代言人莫过于沃伦·巴菲特。尽管身价已超过600亿美元,##
## 但大多数时候,##
## 巴菲特并不在纽约塔,##
## 而是在奥马哈市那幢普通的办公楼中工作。他现在的居所仍然是49年前为家人购置的那个舒适而平凡的五居室住宅。这幢房子现在的估值大约是60万美元,##
## 只相当于巴菲特身价的0.001%。
他不用投机炒作、#
#
#财务花招亦或是公关手段来赚钱;他所累积的财富来自于投资企业所收获的回报。他会用严谨的计算方式去衡量哪些企业值得买入,##
## 然后再用合理的估价进行持续不断的投资。而一旦完成投资,##
## 他绝不过问公司的运营,##
## 他所做的仅仅是看着公司在正确的轨道上走得越来越好,##
## 然后自己收获公司升值所带来的附加财富。
尽管他不像硅谷的大人物们那样,#
#
## 时刻把“让世界更美好”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 但多年来,##
## 他一直身体力行的将自己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尽管许多人质疑他“低调”的处事方式,##
## 但巴菲特并不以为意。他不在意外界的种种评判,##
## 因为他内心自有一杆秤、##
#一条“中心线”,##
## 一张“内心世界的积分卡”。
“评判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其实很简单,#
#
## 就看他自己获得的‘分数’是记录在‘内心世界的积分卡’上还是‘外部世界的积分卡’上,##
## ”这是巴菲特的名言,##
## “如果你的内心世界因此而得到了平静和满足,##
## 那么你做的一定是正确的事。”
很多人艳羡巴菲特的财富,#
#
## 垂涎于苹果公司产品所推出的高规格产品,##
## 却不知道他们的成功来自于深沉的专注度和坚定的使命感。换句话说,##
## 商界精英的成就和商业模式的成功其实来自于践行者内心深处对“中心线”的坚守。同类文章排行
- 王健林又悄悄卖了几家万达广场!保险、信托接
- 为什么互联网产品越来越难做了?
- 国产顶级“二次元”IP:三国
- 在人工智能炒热机器人时,#
#
##也被人把风带进了 - 刮着大风的人工智能,#
#
##躺着赚钱的自动驾驶 - 珍爱智商,#
#
##远离“区块链” - 共享,#
#
##正从风口到风险 - 智能音箱,#
#
##正走在智能手表的老路上 - AI在内容分发上的绊脚石
- 为什么大公司的高管们都爱练咏春?